观景

清津峡,日本三大峡谷之一,因落石频繁,很久以前就关闭了沿途的步道。1992年落成一条地下隧道以便游人进入并安全地观赏峡谷风景。1996年隧道落成开放,沿河的人行道仍然闭锁。隧道开放20多年后,进入隧道的人数逐年减少。 为了改善这种情况,隧道进行了重新修整并配合2018年开始的越后妻有艺术三年展,在隧道内设置了诸多当代艺术作品。

从此,清津峡从一个天然峡谷,退化为被框住的景观。观看者从隧道进入,在隧道的不同出口被允许观看到峡谷的切片。站在水泥浇筑的露台上,仍然可以看到古道留下的痕迹。 观看者在隧道里能够进行的活动,只剩下了行走,观看,与拍照。这个隧道作为装置本身也是深度契合了当代艺术本身的,观看,观念,与观看者的互动。以至于,在隧道开口排起队伍拍照的人,也成了被观看的对象。

2023.06.25

加了边界的日落,佐以人工的灯光以扰动白平衡感官,迷幻。James Turrel作品一贯的招数,质问你何为真实的体验,或者是虚实之间的边界到底在哪里。

2023.06.17

天王岩:半年没有来,半年过了冬春,区别是,本来顶绳爬不过的,现在可以先锋了,而顶绳又可以开拓新线路。所以处于陡峭的学习曲线上的时候,真的比较容易获得快乐。学了清顶,正准备大展身手去清,上去一看,几乎所有线路都有公共快挂,顿时泄了气,好比手上拿了锤,却没有钉子砸。哈哈。

2023.04.23

南丫岛是对我有特别意味的地方,多年后再次游历,经Aberdeen(也叫香港仔)港口乘小船进入。惊讶于港口鱼市的活跃程度,周日的早晨竟人满为患,多是本地人周末休息日来找点鲜鱼拿回去烧。

南丫岛上风光未有太多变化,大排档仍然挂的是周润发的合影。稍稍冷门的徒步线路被山地车爱好者开发出来,正是好天气,不少车子,一路让行。

鸟类丰富,除了港口有很多白鹭,岛上有大片大片的荒野,成群的红耳鹎。略作记录:夜鹭、红耳鹎,黑领椋鸟,长尾缝叶莺,黄鹡鸰,白鹡鸰,鹊鸲,噪鹃,丝光椋鸟(这个真是久闻大名第一次见到!)。

岛上有不少开发过运动攀的岩壁,不用望远镜就能看见还有挂片上留了快挂。查了一下有20多条线路

2023.04.22

去湾仔吃再兴烧味,老早上班时经常跑来吃中饭,当时觉得价钱还可以,现在只觉得真是贵。老友重逢,只顾着说话,却也尝不出许多滋味了。

大包整多两笼

十多年前第一次来香港短期工作派遣时,一切都是新鲜的,当时的年代,香港象征着文明,现代,干净,秩序,与几乎已经满溢的消费主义与资产阶级式的生活交织在一起。彼时年轻的我不知世事,亦不懂得地缘政治在这一片混合了各种文化的小岛上意味着什么。十多年后,在这大世界兜兜转转又故地重游时,香港给我的冲击却和过去大相径庭,它忙碌,chaotic,拥挤,然而这些却并不一定是贬义,因为它们也可以代表活力的存在。

我常常跟别人讲在日本餐厅被服务时,很不习惯服务人员卑躬屈膝的贴心服务,虽然原本用意是好的,可是在这个讲求人人平等的年代,那样的服务总是让人觉得不合时宜,而他们谨小慎微的样子总让我觉得可怜,稍有差池便要疯狂道歉——有一点让你觉得本来只是享受服务,可是却不小心被动成了奴隶主。到了香港完全是另外一个极端,倒是让我释然和无比轻松,因为服务人员的高效与“鲁莽”,倒让我觉得他们确实在做自己,不需要太多顾及顾客的感受,这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也是一种“自信”吧。后来在深圳一个店里吃饭,服务员却不会开葡萄酒,但他也绝不慌张,只是非常轻松地让我们教他用开酒器。觉得很放松,很好。

去莲香居吃早茶,邻座的老婆婆老爷爷和服务人员竟然十分热情,忙不停给我介绍茶点种类,还叮嘱一天一次的金桔流沙包不能错过。她不会说多少普通话,英文和广东话夹杂之间,也能感受她的热情。这样的“人情味”我很喜欢也很怀念,却是我在香港生活时从未注意到过的——毕竟那时我享受的竟然是“人与人之间互不相干涉的冷漠”。

除此之外,似乎找不出什么“新鲜”的目的地去切入,然而在地的经验又是丰富的,同样的trail,我不曾记得以前走过时有听到过如此多样的鸟鸣,同样的车站,走出来稍加搜寻便可以到达有趣的岩壁,同样的港岛与维多利亚公园,承载了无关经历却与新闻同步的忧愁感伤,同样的朋友,见到他们,旧日的记忆与近几年来的杂事“叙旧”交叠在一起,成了新的记忆。我想这就是“壁下观”和“见面”的意义吧,无关谈论了什么做了什么,只关乎这样的行动留下了什么样的体历与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