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1.05
不远处马场的马,姑且叫它们 Assam 与 Earl Grey。
pour vous
不远处马场的马,姑且叫它们 Assam 与 Earl Grey。
朋友从东京路过慕尼黑,一起出去玩天玩地。爬了裂缝,坐了雪橇。爬到山顶小屋坐下来喝着啤酒闲谈——谈天谈地,有收获与思考,难得的知心交谈。互相一个轻松的hug给朋友抚慰,网络无时无刻都在连接我们,可是坐在同一张木桌前的感觉,难以替代。
T-shirt design for Pretty Strong Collective adaptive climbing series.
难以置信啊,这个小毛鸭一个月就可以长到母亲这么大了,虽然绒毛还没有脱净,游起来快得很,只是体型略小还跳不上河岸。
在德语里面有一个词组学得比较早,叫“去遛弯”或“去散步”,Spazieren gehen。开始没有当一回事,直到有人提醒我要是哪个人用这个词说要去“遛弯”,指不定就是要走个十几公里起步。我虽脚力不差但还是被震撼了一下,以至于都不敢乱用这个词了。
初到慕尼黑,摸索了一下周边的几条经典遛弯路线,略微整理了一下相关信息,方便以后查数据。
Tegernsee在慕尼黑西南50公里,比较知名的山峰有Neureuth和Wallberg。Wallberg拥有全德国最长的雪橇道,长达6.5km,需要雪橇速降825米耗时30分钟。冬天很想来试一试!
Neureuth的路线全年都可以走,上下走一圈不过两小时。山顶有一处视野开阔的啤酒屋,供应啤酒与各种热食。很可惜我们不知道这个情报,上山过程中已经吃了一轮干粮,所以啤酒也没有喝。这是第一次俯瞰巴伐利亚阿尔卑斯,颇激动。Tegernsee本身周边的小镇也挺可爱,非周日逛一逛应该是更热闹一些的。
注意,Wank的W发音为“v”!
Garmisch-Partenkirchen 是1936年冬奥会举办地,那一次冬奥会也是第一届以高山滑雪为特色的奥运会。
Garmisch镇和Partenkirchen镇原本是两个独立的镇子,Partenkirchen原本是罗马到奥格斯堡的贸易路线上的重要站点,Garmisch的历史却要晚得多。希特勒为举办冬奥会在1935要求两位市长强行合并,从此以后便统称为Garmisch-Partenkirchen。如今,因为Garmisch的发音更容易,经常被游客们简称此地为Garmisch——然而如果是作为Partenkirchen的居民,一定是错愕的,莫名其妙就丢了自己地方的名字。作为对Partenkirchen的尊重,有些人也称此地为GaPa。
我认识的所有奥地利人谈起Tyrol的山,都是一脸自豪——我初次来到这里也被Kaisertal的美所震撼。直到2008年6月1日该村临近的隧道开通之前,山谷里的这个小村都只能通过步行进入。在此之前居民的生产器械和运输工具(汽车、摩托车等等)都是直升机运进山里的,或者拆分成部件运进山。这是奥地利最后一个通公路的村庄,2008年!
地图上标记的线路我并不太满意,全程都是砂石路又暴露在太阳下,走起来颇费劲,所以半程我们便切换到树林里的林道,步行距离是远一些但是在松动的泥土上走路,要舒服得多,也很安静。
没有爬,但是特好看的。7c/5.12d也是油光可鉴滑,这得多少人爬过…
路书 线路20 https://www.climbers-paradise.com/sportklettern-innsbruck-tirol/location/martinswand-alpinmagazin
2024年5月26日,奥地利多段初体验,简单的UIAA 6+级(5.10b)线路七段200米。大约两个半小时。向阳面,宜晚春和秋季攀爬。
路书 https://www.bergsteigen.com/touren/klettern/kaiser-max-spaetlese-martinswand
无需绳降但下山略费劲,路线不清楚摸了半天,走了大概有一个小时,穿旧的越野跑鞋不停打滑,地形还是比较需要摩擦力大的接近鞋或者越野跑。路上看到好几次臆羚,身手矫健在岩壁上跳来跳去。
在维也纳出差,腾出半天和朋友一起去看了一下岩壁。岩壁右侧已经被磨到油光可鉴,定级只有5.7但是先锋爬起来至少有5.9的感觉,所有可以借力的摩擦点全没了… 左侧线路岩石松动比较多,爬起来有点心惊胆战,30米感觉好长好长。可能以后不会再来这里了。听朋友说写路书的这个人是个极右翼,所以路书重新出版的时候书上还特别标注了disclaimer…
路书 https://www.thecrag.com/en/climbing/austria/wien-vienna-area/area/2295642468
早晨天上有只鸟在塔楼反复盘旋,倒影投射在餐桌的玻璃面上,吸引我抬头看了一眼。仔细一看发现盘旋姿势和体态都不太熟悉,时不时还来个俯冲,倒是有点像镰仓常见的黑鸢,心想不会是猛禽吧。拿目镜仔细看了一下竟然真是红隼,跟踪着它盘旋几圈,竟然钻进了楼顶的洞里。顺势观察了一下楼下的几个小洞,住了一圈圈的寒鸦,黑帽灰头,有点帅气,长得很像白头发的好莱坞影星。
简单查询了一下,发现鸟类保护协会LBV在2009年的一份日志上称,在钟楼塔顶放置了多个育雏箱并持续维护。怪不得这附近都不怎么看见鸽子!(以下图片来自LBV的年鉴。)
第一次在德国野攀,线路简单,极其轻松——和日本动辄就要用510bc热身的情况形成了鲜明对比… 全天都没爬上510但是仍然快乐。旁边有一条简单的两段,适合用来练习。只是穿着Solution哪怕只爬两段,大脚趾都快掉了。
路书 https://www.thecrag.com/de/klettern/germany/kofel/area/766562796
crag下来步行到城里就有冰淇淋吃。
Qiaoqiao & Jonas
很久以前大学时还在日月光华outdoor活动的时候,穷得响叮当一件正经的户外装备都没有。大学毕业时买了一件迪卡侬防风衣,跟随多年。登山鞋没有,大学快毕业时咬牙买了一双vibram胶底的登山鞋(品牌忘了)但是不知何故穿了几次就离奇失踪。后来一双球鞋征战南北,竟然也走了不少地方,又过了个几年弄了一双cat pillar,很重很皮实却也并不是完全专门登山用的,然而也就那么穿了好几年爬这爬那直到有一年在箭扣挂花了一大块皮子退役。当时的好朋友都特别热心,要出门就吆喝一声,四面出手相借什么都可以借到。帐篷、登山包、汽炉、相机、登山杖… 等等,一出门可以说全身上下几乎没有一件装备是自己的。好像是谁还给俺起了名号叫“租八借”。
在此感谢所有借给过我装备器材的好朋友 :)
从日本来到慕尼黑,大部分户外装备都装了箱子走海运,没有带在身边。然而幸运遇到了热心朋友Jana和乔峤,瞬间凑齐雪链登山杖,甚至还蹭到了一顿美味午饭,然后轻装上阵。来到陌生的户外环境,拿着借来的装备,看不一样的风景,多少有一点乘坐时光机的感觉。当然,身上的technical layers比以前熟练太多,不同场景都能轻松应对,但对于陌生环境心动的感觉却一点都没有减弱。
在日本登山,常常走了很长的山路才终于进入山脉腹地,得到一览众山的回馈,然后再渐渐进入爬上山脊线的频率。可是Garmisch四周的山有一种震慑感,城镇地势平坦却离山惊人地近,给人很强烈的视觉冲击。对我来说,甚至好像这般景观来得过于容易,竟然心里生出了没有付出什么努力就得来了好风景的负罪感。
朋友说,soon you will get used to it and take it for granted… 我觉得永远不会!
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
Jana, skiing in Mayrhofen, Austr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