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以来订阅了一个文学博客万千笔记,写得很好,感情不露痕迹。虽说大部分文章都是虚构,但在法华镇路、新华路、番禺路反复出现的微小但对很熟悉的场景,不由得让我推测也许作者是住在那一带。那也刚刚好是我在上海最后四五年所在的地方,勾起了不少偶然的回忆。
平武路上有个小菜场,蔬果、鱼肉都新鲜,可算是未整改之前的农贸市场,着实是脏得很,简直要穿雨靴才能进场。这里有各种大菜场买不着的时令蔬菜,又占了地利,常去。
菜场不远处有一家地下黑胶唱片店,闯进楼道什么也看不见,但是一转角进入店铺竟是别有洞天,唱片口味宽广得很,店里霉味也大。老板看心情才开门,文艺青年的通病,所以一共只去了一次。上网查了查,这店竟然至今还在。
新华路上有间古玩店,没有进去看过,一只白色波斯猫成天守在玻璃门里,特别霸气。从新华路上海影城一侧穿过幸福路可以直接到华山路,这一路没有直连的公共交通所以无数个晚归的夜晚会从这条路回家。我记得好多个夜晚,路灯落在雾上,雾落在我身上,独自走回家。
定西路,总是几乎通宵地热闹,那时几个好友会专门跑到这里来吃生蚝,吃小龙虾,这两样我以前都不爱吃,但是作陪欢乐!这里还有间传奇川菜馆叫“邓记传菜”,偶尔去吃吃,到东京以后才从朋友那里听说这是传奇大厨邓华东的馆子,专做“南堂菜”,怪不得不似典型川菜馆,清淡又合胃口。可惜当时竟不知大厨鼎鼎大名,也就是那样吃了——转念一想,这样岂非更好。
定西路延安路口有个居酒屋,夫妻店。刚开始健身那两年,每晚挥汗收工后到他店里就吃一盘烤牛肉——老板友善得很,去得多了,有时还没出门就让他把菜坐上了,到店坐下就闷头吃。后来有次台风困在家里还作死看美食节目,馋了清酒蒸蛤蜊,就问老板有没有。还真有,雨一停,我就打了招呼冲进店里大快朵颐。
新华路番禺路口的上海影城,老派影迷聚集地——听说今年停业整修了。彼时上海电影节的剧场还不太分散时,守在这里门口可以看电影看上一天。并不抢票,看完一场出来看能买到下一场的黄牛票。吃点东西再钻进黑暗中。有一次竟撞到电影节评委专用的评委厅,座位沙发交关舒服——睡得好香,已经忘了看的是什么片。
影城楼下有间“城市超市”,葡萄酒很合算,也常去买鸡胸牛排薯片这种“歪果仁”食品。奇怪所有的记忆都是步行,包括有时拎了很重的购物袋——不晓得为何竟没有买辆自行车骑。
当时延安公寓后面的废楼还没有整改,生物研究所还是大门紧闭的研究所。我和朋友爬上废楼,拍了好些鬼片。从废楼上面也能看见“孙科别墅”,听说都是高牌走秀的场子,很想去看看。这里一圈包括我曾经住过的公寓都已改造成“上生新所”地块,听说是一个“超级网红”,竟还不曾有机会去逛过。
新华路背后,有拥有“民生美术馆”和“MAO”的红坊,好可惜MAO后来搬迁了。周末到红坊晒太阳是惬意的~ 不远处还有一个花鸟市集,并不是很鲜亮的那种市集,乱乱的,花草都便宜。记得有年生日和文一去一人买了一锅铜钱草。
穿过延安西路,从安西路进入昭化路,这里有菜场——运气好时,买到新鲜的牛腩,炖上一锅番茄,这是我离开上海前最拿手的一道菜。
这都写了些啥,菜场开头,菜场结尾。就这样吧。